故事探珍《第一集》
05
03-2015
救國救民的摩訶男國王
救國救民的摩訶男國王--心印法師提供
佛世時迦毗羅衛國的鄰國憍薩彌羅國的琉璃太子,到迦毗羅衛國學習射箭的技藝,被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罵他一句「賤種」,覺得很沒有面子,發惡誓願︰『我有朝一日當了王,一定要消滅釋迦族!』
琉璃太子為了要當王,謀殺了長兄祇陀太子,自己繼承了王位,他當了王之後,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果報就成熟了,琉璃王為了實現誓言,就帶領大軍去侵略迦毘羅衛國。
本來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,迦毗羅衛國應該是由釋迦牟尼佛來繼承王位的,但因釋迦牟尼佛出家了,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訶男將軍來繼承王位。迦毗羅衛國的軍力比較弱,無法抵禦琉璃王的大軍,國王摩訶男看到無辜的百姓受到殺害,內心痛苦萬分,於是就親自出面去和琉璃王談判和平,他對琉璃王說:『請你不要再濫殺無辜的百姓了,我有一個要求,請你讓我跳入湖裡去,當我跳入湖中時,你就暫停殺人,釋放我的民眾去逃命,如果你要再度殺人時,就等我浮出水面上時,再開始殺人,我們以這個條件來談判和平,這樣好不好?』琉璃王聽摩訶男國王這麼說,心想一個人能在水中潛多久?就看看他有多大的潛水本事吧!便答應摩訶男國王的要求,對他說:『你這個主意倒是很有趣,也很好玩,我就依照你的意見去做吧!』
摩訶男國王平時受了佛陀的教化,擁有一份慈悲的心懷,這時,他已作了犧牲自已的決定。古印度的男人,都留著長髮,將頭髮挽結在頭頂上,摩訶男跳入湖中,就潛入水底,將自己的髮髻打開,又將頭髮和湖底的樹根扣在一起,使他的身體永遠浮不起來。
兇惡的琉璃王,知道摩訶男國王犧牲自已救國救百姓的行為,深受感動,於是下令撤退軍隊,不攻打迦毗羅衛國了。
*** *** *** ***
故事探珍:
摩訶男國王在信仰中,拿出佛法的慈悲精神,面對定業的報應,「盡人事、聽天命」的化解族人的定業命運,最後金石為開,平息了一場戰爭。可見利他的心行必定要經由悲心來推動,沒有悲心就作不出利他的事業。
慈悲的涵養是:慈能給予快樂,悲能拔除痛苦。這兩種涵養,佛法特別重視的,是「悲心」的啟發,因為幫助人家拔除痛苦,自然就能使人獲得安樂,假如苦沒有去掉,又怎麼能得到安樂呢?因知在「悲」的行持中,就包含有「慈」的功德了,發悲心所修的善法,就能成就慈與悲的一切善法,所以修行以慈悲為本,是要靠悲心作為動力。
在菩薩道業上,悲心是非常重要的道業資糧,修學菩薩道的行者,通通都是以「悲心」作為緣起的動力,菩薩如果沒有悲心,就沒有佛法的精神,而且「悲心」的修養,從初發心還要貫穿到成就佛果。
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『智者修悲,雖未能斷眾生苦惱,已有無量大利益事。』這是說,凡修慈悲心行去利濟眾生,拔一切眾生苦的菩薩,雖然本身的悲心力量,尚未能做到幫助眾生斷除苦惱,但因他的悲心已經使自己與眾生接近佛法了。就如摩訶男國王悲心的發露,對利益眾生的無量無邊事業,已經有了緣起的動力了,即使不能使眾生從此離苦得樂,他的慈悲心行,已經在幫助眾生朝向離苦得樂的方向努力邁進,成為眾生將來的解脫善因,這份功德,對利益眾生就有無窮無盡的大利益。
佛世時迦毗羅衛國的鄰國憍薩彌羅國的琉璃太子,到迦毗羅衛國學習射箭的技藝,被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罵他一句「賤種」,覺得很沒有面子,發惡誓願︰『我有朝一日當了王,一定要消滅釋迦族!』
琉璃太子為了要當王,謀殺了長兄祇陀太子,自己繼承了王位,他當了王之後,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果報就成熟了,琉璃王為了實現誓言,就帶領大軍去侵略迦毘羅衛國。
本來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,迦毗羅衛國應該是由釋迦牟尼佛來繼承王位的,但因釋迦牟尼佛出家了,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訶男將軍來繼承王位。迦毗羅衛國的軍力比較弱,無法抵禦琉璃王的大軍,國王摩訶男看到無辜的百姓受到殺害,內心痛苦萬分,於是就親自出面去和琉璃王談判和平,他對琉璃王說:『請你不要再濫殺無辜的百姓了,我有一個要求,請你讓我跳入湖裡去,當我跳入湖中時,你就暫停殺人,釋放我的民眾去逃命,如果你要再度殺人時,就等我浮出水面上時,再開始殺人,我們以這個條件來談判和平,這樣好不好?』琉璃王聽摩訶男國王這麼說,心想一個人能在水中潛多久?就看看他有多大的潛水本事吧!便答應摩訶男國王的要求,對他說:『你這個主意倒是很有趣,也很好玩,我就依照你的意見去做吧!』
摩訶男國王平時受了佛陀的教化,擁有一份慈悲的心懷,這時,他已作了犧牲自已的決定。古印度的男人,都留著長髮,將頭髮挽結在頭頂上,摩訶男跳入湖中,就潛入水底,將自己的髮髻打開,又將頭髮和湖底的樹根扣在一起,使他的身體永遠浮不起來。
兇惡的琉璃王,知道摩訶男國王犧牲自已救國救百姓的行為,深受感動,於是下令撤退軍隊,不攻打迦毗羅衛國了。
故事探珍:
摩訶男國王在信仰中,拿出佛法的慈悲精神,面對定業的報應,「盡人事、聽天命」的化解族人的定業命運,最後金石為開,平息了一場戰爭。可見利他的心行必定要經由悲心來推動,沒有悲心就作不出利他的事業。
慈悲的涵養是:慈能給予快樂,悲能拔除痛苦。這兩種涵養,佛法特別重視的,是「悲心」的啟發,因為幫助人家拔除痛苦,自然就能使人獲得安樂,假如苦沒有去掉,又怎麼能得到安樂呢?因知在「悲」的行持中,就包含有「慈」的功德了,發悲心所修的善法,就能成就慈與悲的一切善法,所以修行以慈悲為本,是要靠悲心作為動力。
在菩薩道業上,悲心是非常重要的道業資糧,修學菩薩道的行者,通通都是以「悲心」作為緣起的動力,菩薩如果沒有悲心,就沒有佛法的精神,而且「悲心」的修養,從初發心還要貫穿到成就佛果。
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『智者修悲,雖未能斷眾生苦惱,已有無量大利益事。』這是說,凡修慈悲心行去利濟眾生,拔一切眾生苦的菩薩,雖然本身的悲心力量,尚未能做到幫助眾生斷除苦惱,但因他的悲心已經使自己與眾生接近佛法了。就如摩訶男國王悲心的發露,對利益眾生的無量無邊事業,已經有了緣起的動力了,即使不能使眾生從此離苦得樂,他的慈悲心行,已經在幫助眾生朝向離苦得樂的方向努力邁進,成為眾生將來的解脫善因,這份功德,對利益眾生就有無窮無盡的大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