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探珍《第二集》
16 02-2015
那先比丘的智慧

那先比丘的智慧--心印法師提供

印度有一位智慧超群的那先比丘,他時常在人事的應對中,流露出不凡的應對能力。

有一次,彌蘭陀王故意要非難那先比丘,對那先比丘提出種種難題問難,那先比丘都能夠以智慧,引用法則破解彌蘭陀王的問難。

首先彌蘭陀王向那先比丘提出這麼個難題︰『師父!你跟佛陀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,也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,怎麼相信佛教有這個教主?』

那先比丘對這個問難,起先沒作正面的回答,他先問彌蘭陀王︰『大王!您的王位是誰傳給您的呢?』

『我父王傳給我的啊!』

『您父王的王位是誰傳給他的呢?』

『我的祖父。』

『您祖父的王位又是誰人傳給他的呢?』

『我的曾祖父啊!』

那先比丘就藉這種關係問彌蘭陀王︰『大王!您的王位來源,一代一代往上追溯,您相信不相信您的國家有一個開國君主呢?』

彌蘭陀王很肯定回答︰『我當然相信!』

『您見過開國君主嗎?』『沒有見過。』

『沒有見過您怎能夠相信有一個開國君主呢?』

『我們的開國君主制定了典章、制度、律法,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資料可考據,所以我雖然沒有見過開國君主,但是我肯定相信他的存在。』

那先比丘問到這已經是他要回答彌蘭陀王的核心了,他就微笑點頭說︰『大王!我也相信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有其人,因為佛教也有佛、法、僧的教團制度,有經、律、論的文獻,從教團的制度和文獻也可以考據出歷史的事蹟,所以我相信我們的教主決不是虛構不實的人物,這個道理和您相信有開國君主相同。』

彌蘭陀王無法藉這個問題非難那先比丘,又動腦筋提出第二個非難的問題。

他問︰『你們佛教徒常常講︰人間第一快樂就是證悟涅槃,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,那先比丘啊!你已經證悟涅槃了嗎?』

那先比丘謙恭合十說︰『慚愧,還沒有!』

這下彌蘭陀王得意了,他繼續問那先比丘︰『既然你自己沒證驗過,那麼你怎會知道有涅槃這種安樂的境界?』

那先比丘對這個問題,也是不直接回答,他反問彌蘭陀王︰『大王!假如現在我拿一把大刀對您的肩膀砍一刀,您是不是會感覺痛?』

彌蘭陀王說︰『當然痛啦!那有肩膀被人砍一刀不感覺痛的道理?』

那先比丘又追問︰『您的肩膀並沒有被人砍傷過的經驗,您怎麼會知道痛的情形呢?』

彌蘭陀王回答︰『我看到犯人處決被砍傷的痛苦情形,我當然知道會痛啊!』

那先比丘問到這裡,就藉此感受正面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難,他說︰『大王!我也同樣,雖然自己還沒親自體驗過涅槃的安樂,但是我看過別人證悟涅槃的安樂情境,所以我當然知道涅槃境界是快樂的啊!』

彌蘭陀王第二個問難又被那先比丘駁倒,還是不服,又動腦筋,想出第三個非難問題。

他問︰『你出家人奉信慈悲為懷,你怎麼用慈悲來原諒你的仇敵呢?』

那先比丘也是先取譬喻問彌蘭陀王︰『大王!如果您的腿上長一個膿血瘡,您會因為那一個膿血瘡把自己的腿子砍掉嗎?』

『不會的。』

『那麼,大王您要如何來拿走這個膿血瘡呢?』

『我會細心地清洗瘡的傷口,給它敷藥,時間久了以後,瘡就會好了!』

那先比丘就藉這個比喻正面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難︰『大王!仇敵、壞人就像一個膿血瘡,不去照顧、醫療,就會蔓延惡化,所以必須用法水去清洗,使他們棄邪歸正,改過自新,這種情形跟大王您發心照顧腿上的膿血瘡同樣的道理』。

彌蘭陀王對這個回答很滿意,點頭稱善,但仍然不能心服口服,又想出第四個非難問題。

他問︰『你們佛教徒常常勸人要修來生福,你這一生既沒有經歷過死亡,怎會知道人死之後還有來生呢?』

那先比丘對這個問難,直取一個譬喻向彌蘭陀王作回答︰『這就好比果樹,果實成熟了以後,掉在地上,果肉腐爛掉了,可是種子卻埋藏在土壤裡面,因緣條件具足,時機成熟,種子就會萌芽、成長、茁壯,成為一棵果樹。人的身體只是四大暫時的假合,如果四大分散,幻在的身體就會壞滅,雖然軀體壞滅掉,可是業識就如同種子,能不斷生死流轉,就像果樹的種子一樣,生生不息,不止有一個來生,而且有無限個的來生。』

彌蘭陀王雖然感覺那先比丘回答得很好,也是心有不甘,又設問第五個非難的問題。

他問︰『你們出家人愛不愛自己的身體呢?』

那先丘比說︰『身體只是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,我們出家人是不愛執這種幻在的色身。』

彌蘭陀王一聽,正中下懷,立刻反駁回問︰『哦!你說你們不愛自己的身體,但是,你們出家人一樣有穿衣、吃飯、睡覺,還不是在保護這個色身嗎?若說你們不愛色身,豈不是自相矛盾?』

那先比丘向彌蘭陀王一笑,另作別解,他問彌蘭陀王︰『大王,如果您身上長一個膿瘡,您愛不愛這個膿瘡呢?』

『那麼髒的膿瘡,誰也不會愛這種東西長在自己的身軀上。』

『既然您不愛這種東西在自己的身上,為什麼還要為它洗淨、敷藥,時時守護不要讓膿瘡惡化下去,你不愛它,卻是每日在照顧它,這種做法不是也自相矛盾的現象嗎?』

彌蘭陀王很不服氣,反駁說︰『我是為了身體的健康才去照顧膿瘡啊!』

那先比丘就接下來正面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難,他說︰『這就對了!出家人不愛這個身體,但是為了借假修真,也不得不照顧這個空幻的身體啊!』

彌蘭陀王屢次非難每次都挑難不成,心有不甘,又再設問第六個非難問題。

他問︰『釋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三世因果呢?』

『佛陀具有大神通,當然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因果關係。』

『既然如此,為什麼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給他的弟子,讓弟子迅刻即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業障,給他們通通即刻開悟證果呢?為什麼要一點一點去指導弟子慢慢修行歷練呢?』

那先比丘又舉例反問︰『大王!如果您是醫生,是不是就知道各種治病的藥材呢?』

『當然啦!醫生對於什麼藥材能治病,通通都要知道啊!』

『既然醫生知道各種藥材的藥性,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藥都開給一個病人吃呢?』

彌蘭陀王大不以為然,回答說︰『當然不能!治病要對症下藥,慢慢地一味配一味來調理,病人才會好,治病怎能隨便亂投藥!』

那先比丘順勢接下來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難,他說︰『同理,佛陀傳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,對症下藥,要依照弟子不同的根器,一點一點逐步傳授,才能如法得道啊!』

彌蘭陀王對那先比丘對答如流的智慧,禁不住也露出讚嘆之色,但是他也是要再考驗那先比丘的智慧,又設問第七個非難問題。

他問︰『請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瞋恨心,他會不會發脾氣?』

那先比丘答:『佛陀沒有瞋恨心,當然也不會發脾氣。』

『可是,經典上有記載說︰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帶著五百徒眾去聽佛陀講經,佛陀卻是很生氣斥令這群人離開法會。難道這不是瞋心的表露嗎?』

那先比丘解釋說︰『經典確實有這個記載,不過當時舍利弗與目犍連所帶去的五百徒眾,在法會中成群喧鬧,不尊重法會,破壞法會的莊嚴,佛陀斥令他們離開法會,並不是出於瞋恨心,是出自慈悲心。這就好比大地覆載我們,一切如如平等,如果你在地上跌倒,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緣故,怎能怪大地對你不好,對你生氣呢?』

彌蘭陀王對那先比丘的解釋頻頻點頭,這時候才對那先比丘的智慧心服口服。

*** *** *** ***

故事探珍:

學佛的人,如果對佛法沒做深入的體悟,就會像彌蘭陀王,對看不到的道理現象,無法提起以法則規範信解佛法的情感。

以三世業報來說,一般人總會因為不忍自己的親人受業障的折磨,將親人的業障與一些惡人的現世報做比量,認為看不到惡人的現世惡報,佛法所說的三世因果,都是無法叫人心服口服的道理。因為善良人過去世的惡業行為及惡人過去世的善業行為,沒有人看得見,若要把善良之人的「現世惡報」及惡毒之人的「現世善報」,推說是前世因果的關係,這是無法叫人信服的理論。

有很多道理,不是現象界可以表露出來的,但可以用「法則」去推理,有不少科技產品的產生,都是以「法則」做推理,先去肯定產品的結合條件,然後才進行創造產品的結合因緣,這些科技產品的結合因緣,有些條件也不是現象界所能看見的。譬如:電器品需要結合電流,才能產生它的功能,我們總不能因為看不見電流,就否定電器品不是透過電流而產生作用的。

佛說三世因果道理,不是我們凡夫膚淺的知見所能體認肯定的事實,不過只要我們提得出對佛法的信仰正見,深入觀察因緣生滅現象,必然能夠從因緣法則肯定三世因果的道理。何況惡人也未必個個都沒現世惡報,善人也未必個個都有「行善得惡報」的現象。

為什麼別人會有行善得善報的感應?自己的親人為什麼就沒有現世的善業感應呢?如果不以三世因果法則推理業力的話,難道要說行善現世得善報的人及行惡現世得惡報的人,他們的現世善惡業報因緣,也是不應該有的因果現象嗎?

再說惡人行惡,現世召感出身心上痛苦折磨的業報現象,也是可以見聞到的現象,只是惡人平素少與人結善緣,他召感出身心上的痛苦折磨,也很少有人會去同情他、照顧他,因為惡人的痛苦不受人重視,所以在人們的記憶中,對惡人召感的痛苦業報,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
古德那先比丘,對現象界所看不見的道理,他都是以法則在規範自、他的信仰感情,所以他對信仰才會產生維護的智慧。我們對於三世的因果關係,是不是有經由「法則」深入去思維過呢?學佛的人,如果對三世因果起疑惑,應該要慚愧自己不夠智慧領納甚深微妙的佛法,要再自勉努力培養宗教生活的智慧,不要以不平衡的心態鑽牛角尖,信仰佛法如果提不出「以法範情」的宗教生活智慧,當然就無法體悟到佛法的無邊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