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要點的是什麼心?--心印法師提供
唐朝時,有一位德山宣鑑大師,他費了很大的工夫註解了一部《金剛經疏鈔》,對這部《金剛經疏鈔》非常珍惜,隨時都把疏鈔背在身上。有一次,他背著這部《金剛經疏鈔》,到處雲遊,走到一座山腳下,覺得肚子有點餓,正好有一位老太太在山腳下開一家飲食店,就進飲食店吃點心。
德山禪師坐下來後,沒有把背上的疏鈔放下來,老太太看客人背著行李,就對他說:『師父!你把行李放下,會比較輕鬆。』
德山禪師對老太太說:『這是我費了很多心血註解的《金剛經疏鈔》,我很珍惜它,就背在身上好了。』
老太太聽他說背上背的行李是《金剛經疏鈔》,就向德山禪師請教說:『師父!《金剛經》我也曾誦讀過,我想請教師父一個《金剛經》上的問題,假若您答得出來,我供養您點心,如果答不出來,點心不賣給您。』
德山禪師心想,自己將《金剛經》的全部義理都在疏鈔中註解出來了,一個老嫗的問題又有何困難,於是就很自豪的對老太太說:『你儘管問,我會給你滿意的答覆。』
老太太就問說:『《金剛經》上有句「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」,請問師父你現在進來吃點心,要點的是什麼心?』
德山禪師一時答不出來,自知理虧,不但吃不到老太太供養的點心了,也買不到老太太的點心,立即抱著慚愧的心離開老太太的飲食店。
德山禪師為探究三心未了的問題、便到處去參訪善知識。
故事探珍:
古今禪門公案,皆有「教外別傳、直指人心」的獨特教育風格,故事中老太太的問題,機鋒直指的是言教別傳的消息,這是客觀的悟道智慧,不是「主觀知見」所傳達得出來的消息。
知識會使人起分別心,在知識的領域中,人心會受到知識的影響,迷失在自我知見上,禪門「教外別傳、直指人心」,所標榜的是「依智不依識」的教育宗旨,這完全是在向迷妄的分別意識作挑戰,從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,掃除人心的迷妄分別執情,讓人超越分別的對待執情,進入真善美的心靈境界。
背著《金剛經疏鈔》等於背著「法筏」,果真到岸,就懂得「棄筏」登岸,可見德山禈師當時並未從《金剛經》法義參透世間有為法相的虛妄性。
探究三心未了的問題,就要在日常中,教育自己從虛妄的、有變化的世間生活超脫出來,如此面對彩色繽紛的萬花世界,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三心皆不受誘惑,當下的心境,就有禪宗所說的「百花叢中過、片葉不沾身」這般超脫自在的清淨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