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真大師弘法願行--心印法師提供
唐朝的鑑真大師是江蘇揚州人,飽讀經論,弘揚佛法不遺餘力,深為當時士民所敬重。那時有兩名日本僧人榮叡、普照,因久仰鑑真大師的盛名,特地渡海來請大師前往日本弘法。大師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霑天下蒼生,便欣然應允。許多弟子都勸他不要冒然前往,以免遭遇不測。鑑真大師說:『為大事因緣,何惜生命。』堅持要前往日本弘法。在西元七四二年,他排除一切阻難,率領二十一名弟子乘船渡海,臨行卻被人誤會是勾結海盜,密告官府捉拿,結果不但未能如願出航,反而冤屈入獄,被禁錮了四個月,才洗清嫌疑。
第一次的困難並沒有扼阻大師的願心,經過兩年的積極籌備,鑑真大師派弟子祥彥遠赴嶺南向劉臣鄰買軍舟,又於七四四年第二次出航了。這次半途遇到颶風,不幸船沉舟毀,沒有達成願望,幸好船上的人都平安回到楊州龍興寺。
第三次,鑑真大師親自到福州買船,計劃在七四六年東渡日本,萬事俱備,卻因弟子懷疑日本人將對大師不利,請官府截留大師,在溫州滯留了六十日,越洋弘法的心願又成了泡影。
三次的阻難,足以使一般人放棄任何理想的目標了。可是,鑑真大師能忍人所不能忍,為人所不敢為,在西元七四八年,又再第四次為弘法利生出帆,不料仍是功虧一簣,因方向錯誤而飄流到海南島,不但未能達成佛法東傳日本的心願,反而因侷困海中孤島兩年,造成雙目失明。
到了七五三年,鑑真大師毅然作第五次的遠航,又因信徒們不願意讓他離去,團團圍住揚州龍興寺,也是不能啟程。大師人雖被留住在楊州龍興寺,內心對佛法東傳日本一直都有「舍我其誰」的使命感,愈有困境他愈是奮發,又再次命弟子準備海船,於同年十月悄悄從蘇州出海,十二年來在阻難的挫折中走過來的願望,就在第六次的揚航圓滿實現了。
鑑真大師弘法日本,為東瀛地區帶去中國佛教的、文學、醫理、建築、服飾、美術、工藝、蔬果、文物制度等文化種子,散播在東瀛的土地裏,使日本初民能親近佛法,並吸收到大唐文化,普霑法喜。鑑真大師為了實現弘法異域的度生悲願,不惜與頑民周旋,在誤解中忍辱,在逆境中精進,甚至奉獻自己的器身,用大無畏的精神來導航,以佛陀慈悲的願心作依靠,終於完成了啟導日本文明的弘法願行。
故事探珍:
鑑真大師東瀛弘法的願行告訴我們,真正的願力是不受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只要願心不捨,在忍辱、持戒、精進修持中,就會成熟實踐願行的因緣,看到願行的成果。
人生雖然苦、空、無常,但人生的理想,一生無法造就的願望,憑藉願力來生也有可能成就,就像菩薩修證佛果,雖然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修行歷程,憑藉菩薩上求下化的願力,就能產生一份「不憂不悔」的正見智慧,此正見智慧就能護導自己、支持自己生生世修上求下化的願行,因此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程中,菩薩能夠以願力生生世世將佛果的萬德莊嚴出來。
一個人如果要發願,必定要以求真的精神力行自己的願行,這樣才有可能在願行中得到自在力。願行的自在力,不是一朝、一夕、一時、一刻就能夠產生的,這是從時時刻刻的體驗中,漸次去認可、接納、增長願行的求真毅力,對願行的實踐,才能夠有「不憂不悔」的勝解自在。就像鑑真大師,投注了十二年的心力才東渡到日本,我們今天只需要幾個小時,就可以輕易克服時空的阻礙,去到日本,就因為我們沒有阻難,所以沒有比鑑真大師更深切的悲願;就因為我們沒有考驗,所以沒有比鑑真大師更高的毅力。今天我們對中國佛教的弘傳,到底投注了多少心力?我們對中國佛學的發揚,到底付出了多少工夫?這是我們看古德的願行,應當要引以自我檢討的地方。